中國機床制造業在多年的經驗積累,提升加工設備,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,和先進的設計,已從機床制造大國轉變成機床制造強國!
“中國機械制造真的變強了!”德國《商報》19日稱,德國歐亞咨詢公司周二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,在全球機械制造出口分布圖中,中國已超過日本排名第三,僅落后于德國和美國,中國也已成為全球機械制造最大的市場。
2008年到2012年,中國市場的銷售總額增加了一倍多。調查結果還稱,中國機械制造不僅在價格上具有較大優勢,技術水準在中端產品中已具有優勢,服務也不斷提高。德國《明星》周刊則稱,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中戰勝中國廉價產品,德國機械制造商甚至準備做出“妥協”。
目前,德國機械制造的目標大多定位在高科技產品。但經濟危機下,全球市場偏向中端產品。這正是中國目前的技術長項。“市場的技術金字塔的頂端太小了”,德國機械制造行業協會會長菲斯特格說,“德國的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只有通過降低質量的手段以降價參與競爭。”如減少產品功能,多生產中端產品等。
中國已成為德國機械制造商最大的出口市場,2012年的出口總額達到170億歐元。《明星》周刊寫道,“德國機器制造商正在武裝自己對抗中國”。
人們對中國的真正狀況知之甚少。對中國之于世界其他地區的意義的猜測則很多。“按額外增加的經濟實力計算,亞洲在過去4年中實際上創造出了另一個德國。而中國對此的貢獻達到70%,”新加坡星展銀行在報告中指出。瑞士信貸銀行則提出,如今鑒于中國的出口狀況,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意義和1995年時的美國和歐洲差不多。
匯豐銀行亞洲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·諾伊曼以此為根據問道:“中國實際上有多重要?”他給出的答案是:“即便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減緩至7.4%,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美元需求貢獻也差不多是美國的兩倍。換言之,中國的經濟增速要降到4.25%(人們認為這非常不可能),它的需求才會與美國持平。”
文章稱,2003年,在世界范圍內還幾乎感受不到中國經濟增速的微小變化。今天則不同。中國經濟增速每改變1個百分點,就意味著世界需求減少或增加900億美元——相當于日本貢獻的1.8倍。“不過,美國經濟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仍相當于中國需求增長的兩倍”。簡而言之,如果中國經濟增速從適度的7%下降至6%,從全球角度看,美國可以通過將自身經濟增速從2%提高至2.5%予以彌補。
中國機床制造業繼續努力!鉆銑床,搖臂鉆床,銑床制造廠家---魯迪機床